鲲自长安起 — 画家马欣乐印象

第一次听到画家马欣乐的大名,是从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先生的口中。胡台非常惊讶西安的媒体人竟然不知道从西安走出去的名震欧美的大画家。真正认识欣乐是十几年后他来西安做百米长卷《大唐盛景图卷》的巡展。
《大唐盛景图卷》(上)局部
几年接触下来,感觉欣乐既谦恭低调、温润如玉,又是学贯中西、成就斐然。术与道,扬与弃,传承与创新,原本都是非常专业、冗长和沉重晦涩的话题。我们试着从欣乐的艺术经历和成长的轨迹去感受和触摸一番。和艺术界那些个狂狷怪异、荒诞猎奇、能把自己个儿平地里吹到云端去的人不同,书、画、鉴定、西画、艺术史等无一不精的欣乐生活中略带腼腆,能低调到尘埃里去。幸运仿佛是欣乐的敲门金砖和护身大符。既注定了他的宿命,也从不曾离开过他。
著名摄影家侯登科启蒙教他摄影;著名作家杜鹏程引荐他认识大师黄胄并见证他拜师;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先生亲自推荐他赴美留学并帮助他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国举办画展,学习、教学;师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当代写实之父费力普·波尔斯坦先生深造油画;在大收藏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顾问王季迁先生(对,就是那位曾经在八十年代把一张《溪岸图》以500万美金成功卖给大都会博物馆的大收藏家)的指导下用十年的时间研习古代中国画的鉴赏、鉴定与文物断代;1996年12月在美国佛罗里达棕榈海岸美术馆举办画展,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亲自站台;欧元之父沃夫森、保险之父莫里斯·格林伯格、耶鲁大学校长萨利文、摩根大通董事长大卫·洛克菲勒、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女王(白金汉宫)、华为任正非……都收藏有他的作品;他在国画大师黄胄、李可染、程十发、王子武、刘文西等先生们处受益颇多,也曾向徐义生、张义潜、赵振川、刘保申等先生学习他们的绘画精神、理念和技巧。
马欣乐和恩师黄胄在北京画室
看来集这么多上天垂青的幸运于一身,再加上热爱、灵性和勤奋,想不成功都难哩。通透仿佛是欣乐创作的蓄水池和艺术力量的源泉,源清流长。欣乐少时速写多而素描少。经杜鹏程介绍认识黄胄老师后,一到寒暑假便坐上火车去北京看黄胄、李可染等先生作画,(欣乐是铁路系统子弟,当年有通票之便)感受先生们的耳提面命。恩师黄胄叼个大烟锅,画得很随意、出手很快,但造型能力超强。关于这一点,欣乐印象尤深。
欣乐17岁的时候,适逢黄胄来西安看望石鲁,说是欣乐速写已经画得很好,于是他便在杜鹏程见证下正式拜黄胄为师。后来欣乐因素描作品欠佳没考上美院,黄胄赶紧安慰他说我就没上过美院,都是自学的,这不也画出来了么。黄胄把欣乐推荐给刘文西先生并建议欣乐学习外语。他说中国美术要走向国际,首要的是把民族传统优秀绘画作品收藏起来,同时也给当代艺术家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展示交流平台,后来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博物馆炎黄艺术馆—-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需要优秀人才。而欣乐在外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的学习无疑给他打开了一扇大大的学习了解认识西方文化的窗口,后来的中国美术硕士和美国油画硕士专业履历则成了欣乐驰骋艺术世界的双剑,面包、黄油、牛奶、油泼面、羊肉泡馍、饺子左右开弓、开卷有益。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欣乐一开始画写生,去的是甘肃陇南。数日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兴冲冲抱了一卷子画稿来到北京饭店。黄胄先生拄着拐杖,翻看着画说:你画的画山很像山水很像水,但就是很不像画。你这是模仿照相机么。艺术家的构思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出来……要学会取舍、学会留白、要有主次、要突出特点、要取精华处概括放大和提升、要把浓淡远近通过艺术加工有美感有层次地呈现出来……一山有四季,一叶知春秋呀。除了画画,要多看书。从儒释道的经典作品读起。
再后来,欣乐在恩师处或通过恩师黄胄又结识了更多的画坛巨擘,并从与他们的交往中汲取营养,学画、学做事、学做人。同时长安画派的很多画家对他影响也很大。
徐义生先生是他接触最多的陕西老师,少年时他经常是吃完饭就去八里村观看这位何海霞、石鲁、李可染的“共同爱徒”作画。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受益非浅。
欣乐姓马,从小喜欢马,爱画马,临摹古典工笔鞍马画、徐悲鸿先生的大写意和黄胄先生速写风格的作品。在大学期间又深受张义潜先生的厚爱。他很喜欢张先生下笔娴熟、挥洒自如、淋漓尽致的表现手法,经常看老师作画,和老师一起作画,对他后来的画马风格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欣乐在美国大学是教水彩画的,但多年旅居国外期间,他不忘弘扬传统中国笔墨文化和长安画派精神。
他第一次看到王子武先生的画时就莫名地激动,立刻跑去拜见先生。后来又专门去深圳看望先生。王子武说别人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是天天晒网不打鱼(先生养的小狗死了,两年都缓不过劲儿)。欣乐打心眼里崇拜王子武先生,以为他把中国笔墨发挥到了一个非常卓越的高度。
赵振川和赵季平都是黄胄抱大的。黄胄是赵望云的学生,而赵振川也跟黄胄学过画。欣乐很欣赏赵振川画作的灵动大气,跟他是亦师亦友。赵振川一边说他“靠一支毛笔游走世界不容易呀!”一边又说“你得叫我师叔哩”。
欣乐也曾在八十年代跟刘保申夫妇学习花卉,很快就获“出师”认可,并多次合作,为凯悦酒店、大唐宾馆等地作画,但在人面前却很少显摆。
1996年12月,马欣乐个人画展在美国佛罗里达棕榈海岸美术馆举行。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亲自站台,引得当地嘉宾云集、媒体聚焦。原来是克林顿的办公室要整一点中国元素,白宫办公厅主任麦克拉第这个克林顿的发小(也曾是老布什的幕僚)通过朋友找到欣乐。欣乐欣然答应并画了一幅大尺寸的《驰骋风雪图》直接捐给了克林顿,克林顿看到后爱不释手,非常喜欢,希拉里也非常高兴。闻听欣乐搞画展,专门赶来助兴,以表感激感谢之意。
《驰骋风雪图》
说到东西文化的差异和艺术品的价格、价值与收藏,欣乐与大卫的交往很能说明之。欣乐与摩根大通董事长大卫·洛克菲勒是在90年代初认识并成为朋友的。大卫家族和摩根大通收藏了三万多幅国际一线一流和欧洲名家的精品画作。梵高、毕加索、雷诺阿等大师的作品尽收囊中。当他看到欣乐的马就非常高兴,觉得非常有感应。他说你画的马和别人的不一样,有质感有律动有激情有定力还有张力和内涵。我很喜欢。我会让我们家族多收藏一些你的作品。
2016年大卫邀请欣乐和马友友参加他的百岁生日宴为他现场画马。他曾收藏的一幅欣乐的《龙马精神》在大卫先生逝世后捐献给纽约佳士得慈善拍卖会拍卖,2.5万美元起拍,12.5万美元成交;还有一幅其侄子收藏欣乐的《风雪归牧图》以32万美金成交,颇受追捧。这也是本场拍卖会跻身于毕加索、马蒂斯、雷诺阿等欧美大师作品中唯一的一幅亚裔画家的作品。
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看过欣乐的马也是念念难忘并专门撰文,称1981年至今加拿大维多利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共举办过的三次中国画展,作者分别是徐悲鸿、赵少昂、马欣乐,言欣乐在北美画坛深受青睐。赞扬欣乐的马,有一种亲善人类的人格美和灵性。她说,“我喜欢欣乐的马,造型优美又传神生动,是一种意志、力量、勇气和成功的集中体现”。
《天山牧歌》
黄胄夫人、北京黄胄美术基金会董事长郑闻慧先生在《画坛俊杰》一文中回忆“我心中的马欣乐”时更是不吝溢美之辞,称先生的得意门生“马欣乐是直接得到黄胄生前点拨中的最年轻的一位有影响力的画家”“马欣乐巧妙地把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字图样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受到参观者的追捧,他的山水、花鸟和书法等中国书画系列作品被美国许多家纺公司采用移植到纺织品和家庭装饰物之中,使中国的传统艺术走进美国的千家万户并风靡全球”。
《芳华熠熠满园春》
《吉祥图》
郑先生不无得意地夸奖“欣乐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以美国收藏家协会首席代表和中华文化基金会高级顾问的身份兼任黄胄美术基金会艺术顾问,潜心研究中国海外流传有序的优秀绘画,又研究了西方欣赏绘画的趋向,从而用西方人能听得懂看得清的语言,把中华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马欣乐做了很好的桥梁”。
黄胄生前最后一次给年轻人题写书名也是留给了欣乐的《马欣乐画集》和《欣乐画马》,师徒缘分,可谓不浅。
欣乐曾经写过一篇怀念黄胄大师的文章“梦见黄胄”,在梦中先生从新疆归来,风尘仆仆就喊着拿张六尺的纸来给他示范作画,画了幅《策马图》,正要在右边题字的时候......梦醒,欣乐泪流满面、久久不能释怀。
在欣乐的心里,先生是个土生土长的绅士,但很时髦。正直善良而又义气豪放,有非常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新疆,他和维族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聊天喝酒跳大舞。对普通人、身边工作人员和司机都很随和,但凡求画有求必应。对朋友更是非常真诚和坦荡,李可染先生调皮地说“黄胄这狗画的好”,他呵呵一笑“你又变着法儿骂我”。黄胄先生曾自己造墨,他不仅送给欣乐他监制的私人墨锭和上好的宣纸,还在和欣乐外出时把自己的呢子大衣或皮夹克给欣乐穿(欣乐现在还保存着先生不同时期送他的四件衣服)。并时不时的塞点零钱给欣乐,让他坐车或者打打牙祭。
陈毅元帅当年曾经委婉地批评黄胄先生画的很好字却写的不怎么好,就像鬼画符,后来先生发奋苦练潜心习字补齐短板终于做到了书画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传奇用在欣乐身上仿佛有点奢侈,但细思之下又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欣乐的艺术经历简直就是个传奇。
事实上有一个“贵人集群”在帮助他,加持他。
有东西方文化的山川河流和海洋滋养他,浸润他。
有天分、毅力、生活的来源和激情造就他,成就他。
他的先生们喜欢他引领他,先生们的夫人也水一色地关爱他呵护他。就连他的外国导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有当代写实之父称谓的费利普·波尔斯坦“也为马欣乐所精通的两种绘画语言而目眩。这种无法辩解,悍然而来的二重奏使人震撼耳目,也促使我以二重奏的方法来赏析欣乐的绘画艺术”。
费利普·波尔斯坦在解读马欣乐的绘画作品的《绘画的语言》一文中把马欣乐某一创作时期的绘画风格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玫瑰色的时期”相提并论。他写道“越是研究欣乐的绘画,越是觉得他的绘画风格不拘一格,我感到一种中西融合的第三种风格”。他进而分析说,“或许塞尚并无意识到他散洒的笔触下面的空白具有着永恒空间的象征意义”。然而采访中欣乐戏称自己这些年的艺术历程更像“万金油”,但转益多师,自己会在多年学习众师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其东方前辈技巧的同时吸取西方视觉主义表现手法的精华,中西合璧,努力创作出具有影响力和独特风格的佳作妙品。
费利普对这位学生也很满意。他总结说“欣乐的这种双重的绘画风格,通过对形体及自然氛围的观察来直接创作的‘现实主义’令我甚感欣慰”。
由于没有了语言的羁绊和思维模式的固化与限制,马欣乐深受中西文化开放式的的浸淫、滋养和大水漫灌式的洗礼富养,特别是对中西文化精品的长期文火慢煨和品读品鉴品味,让西方物理的温度明暗与东方的线条层次交汇……主观上艺术实践成就了艺术自己,马还是马、花还是花、人还是人、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绝对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那个了……
客观的说,马欣乐用自己长期不懈地修为和努力让中国画被世界所近距离认识和尊重。这一点,可能连他自己也未曾意识到。
黄胄先生常讲,画画和做人一样,气局要大。这个气局,也许和心胸、气魄、眼界、立意、内涵有关。
我每每从欣乐的绘画中看得见大气象,听得见大精神。
“鉴真东渡”的执着、“颜真卿”的睿智、“轩辕黄帝”的古朴、“磻溪听流”的中国味儿、“慧果诵经图”的超脱、“程十发画像”的亲切、“加拿大写生”的毕加索味儿、“虾趣图”的简洁、“双吉图”的气氛酝酿、“驰骋千里傲风雪”、“驰骋万里图长卷” 尤让人过目难忘,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好比如他画的马,除了一对情侣、一个母子以外其它的作品大都是动态的、鲜活的、昂扬的、甚至是狂放的、无不凝聚着向阳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万千气象和磅礴力量。
《春风》
《草原英姿》
《迎风傲雪》
《驰骋九州》
这无疑就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呀!韩美林说,无法之法才是大法。我想说,对日常生活和情理的认知感悟则为法外之法。而黄土地、蓝海洋、普通人家、名山大川、古今先贤,中外高德大艺名家都是欣乐艺术之水不尽的活泉、不竭的原动力。
在世界日趋多元多极,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人心功利浮躁的当下,艺术界人士也不能脱俗免疫。当此之际,像欣乐这样数十载默默在艺术沃土中深耕细作,不断精进求索,甘于平凡寂寞的品质就显得更加尤为稀缺和珍贵。毋庸置疑的是:需要产生价值,价值提升品质,品质铸就品牌。而品牌无疑是历朝历代、古往今来文化的催化剂和文明的永动机。
我曾经电话言说欣乐呀你的成就之多、涉猎领域之广不好下笔云云,欣乐淡淡地笑了笑,这才刚刚开始呀……
他就像一个奔走在当代丝绸之路上的行者,用他的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和盛唐血脉、中国情怀让东西方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升华……
我们没有理由不向他表示充分地欣赏和尊敬。
我们也深信:不平常的发端一定会有不平常的结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